玄机门鬼谷术,嗣汉天师府 文章系统  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章系统中医点这里查看更多其它 下一页

肝病辨证

来源:网络 热度:2162℃ 2020/2/3 15:40:12
 

肝血虚

临床表现:肢体麻木、关节拘急不利、手足发抖、爪甲无华、面白无华、模视物糊、甚至雀盲,眩晕耳鸣、舌色淡,苔白、脉细。兼有虚烦多梦,易惊善恐,月经不调等症。

病因:肝主藏血,肝肾同源,肾精不足,导致精不化血,从而导致肝血不足;脾肾亏虚,生化乏源从而导致气血亏虚;或慢性病耗伤肝血,或失血过多,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肝血虚。

鉴别诊断:肢体麻木,关节拘急不利,手足震颤,视物模糊、眼花、视力减退

治法:养肝补血。

中成药:安神补心丸加十全大补丸。

方剂:四物汤。常用中药: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枸杞子、阿胶、龟板胶、知母等。若兼头痛者,可加川芎、菊花、蔓荆子。若兼气虚者,症见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者,可加人参、黄芪、白术等。若兼失眠者,可加酸枣仁、何首乌、珍珠母等。


 

肝阴虚

临床表现:又称肝阴不足,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,视力减退,面部烘热或颧红,口燥咽干,手脚燥热,心烦热,潮热盗汗,或胁肋隐隐灼痛,或手足蠕动等。舌红少苔乏津,脉弦细数。

病因: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,指由情志不遂,气郁化火;或温热病后期,耗伤肝阴;或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所导致的肝之阴液亏虚而内热上扰证候。

鉴别诊断:面部烘热或颧红,口燥咽干,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,或胁肋隐隐灼痛。

治法:滋补肝阴。

中成药:大补阴丸,六味地黄丸,杞菊地黄丸或者左归丸加减调理。

方剂:

 

肝阴虚,温热病后期,耗伤肝阴。

临床表现:病起温热病后,证见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,视力减退,面部烘热或颧红,口燥咽干,潮热盗汗遗精,手足发抖或痿软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病因:温热病,如风热、暑热、燥热等病症,温热者,均为阳邪,易灼伤阴液。热邪炽盛,高热不退时,阴液损伤尤甚。如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所言”温热阳邪也,阳盛伤人之阴也”,而肝脏“体阴而用阳”,易致肝阴耗伤。

治法:滋阴降火,育阴潜阳。

中成药:大补阴丸。

方剂:熟地黄、盐知母、盐黄柏、醋龟甲、猪脊髓。

 

肝阴虚,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。

临床表现:头晕眼花,两目干涩,视力减退,腰膝酸软,自汗盗汗,口燥咽干,舌光少苔,脉细。

病因:中医讲“肝肾同源”,又称“乙癸同源”、“精血同源”,即肝藏血,肾藏精,精能生血,血能化精。肾精与肝血,荣则同荣,衰则同衰。肝属木,肾属水,肾水可以滋养肝木,加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,故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则导致肝阴不足从而导致肝阴亏虚。

治法:滋补肝肾。

中成药:左归丸加减。

方剂:大怀熟八两(24g)、山药(炒)四两(12g)、枸杞四两(12g)、山茱萸肉四两(12g)、川牛膝(酒洗,蒸熟)三两(精滑者不用)(9g)、菟丝子(制)四两(12g)、鹿胶(敲碎,炒珠)四两(12g)、龟胶(切碎,炒珠)四两(无火者不必用)(12g)。


 

肝气郁结

临床表现:情志发愁抑郁、暴躁易怒、胁痛、胸闷、打嗝、少腹胀满、胀痛、窜痛、或倦怠乏力,气短、失眠、乳房有结块、不欲速则饮食。或咽部如物梗阻、吐之不出、吞之不下、或颈部瘿瘤、或胁下出现痞块、或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甚则闭经、舌质淡红滞黥苔薄白,脉弦有力。

病因:多因情志抑郁,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。重者发展为肝火上炎

鉴别诊断:胁痛.胸闷.脘胀.嗳气.妇女月经不调等症

1.肝气不舒
可见淤血,出血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崩漏,抑郁症,头晕目眩,身困乏力,呕吐,失眠多梦,易怒,食欲差等。
2.肝气无依
肝气依附于肝血,现心不行血,肝无血可藏,故肝气无依。
3.肝气胁痛
可见胁肋胀痛,胸闷,饮食减少,疼痛部位走窜不定,时痛时歇,得嗳气则痛胀见宽,情绪波动则疼痛加剧,多见弦脉。
中成药:四逆散,舒肝丸。
方剂:川楝子、延胡索(醋制)、白芍(酒炒)、片姜黄、木香、沉香、豆蔻仁、砂仁、厚朴(姜制)、 陈皮、枳壳(炒)、茯苓、 朱砂。


 

肝火上炎

临床表现:头晕胀痛,耳鸣,面红,目赤肿痛,急躁易怒,心烦不眠或多梦,口苦口干,便秘,尿短黄,或胁肋灼痛,衄血吐血,妇女月经量多、超前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
病因:本证以肝气郁而化火上道为特征。肝火上炎上扰清窍则头晕胀痛;肝开窍于目,火性炎上则面红目赤肿痛;胆附于肝入耳,肝热移胆则耳鸣,肝火内扰,肝失条达,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,心烦不眠或多梦;肝火郁于肝络则胁肋灼热疼痛;热盛伤津则日苦口干,便秘,尿短黄;肝火灼伤脉络,血热妄行则衄血吐血,经行量多,超前。本证为肝之实热证,故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
肝火上炎是肝气郁结的发展,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则阳亢无制,耗劫肝阴引动肝阳而成肝阳上亢化风证。

鉴别诊断:本证当与肝阳上亢证辨别。本证以肝经气火上逆为特征。肝阳上亢证有阳亢的见症,如面红目赤,急躁易怒等,这一点与肝火上炎相似,但肝阳上亢还有腰膝酸软等肝阴不足的临床表现。有肝气郁结发展而来或内热化火的病史及依据。有肝经气火上逆热象明显的临床见症。

治法:清泻肝胆

中成药:泻肝安神丸,新复方芦荟胶囊,柴胡舒肝丸,龙胆泻肝丸。

方剂1:

龙胆、黄芩、栀子(姜炙)、珍珠母、牡蛎、龙骨、柏子仁、酸枣仁(炒)、远志(去心甘草炙)、当归、地黄、麦冬、蒺藜(去刺盐炙)、茯苓、车前子(盐炙)、泽泻(盐炙)、甘草。

方剂2:黄连、黄芩、当归、蕤仁。


 

肝阳上亢

临床表现:头目胀痛、头眩晕耳鸣,头重脚轻,腰膝酸软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,面红目赤,舌红少津,脉弦或弦细数。

病因:恼怒所伤,气郁化火,火热耗伤肝肾之阴,或因房劳所伤、年老肾阴亏虚,水不涵木,肝木失荣。

鉴别诊断:头目胀痛、头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。

治法:平肝潜阳,滋阴清火。

中成药:知柏地黄丸,天麻钩藤饮,脑立清。

方剂: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、益母草、黄芩、夜交藤、茯苓、栀子。

 

肝阳上亢,肝风内动证。

临床表现:头眩晕步履不稳,头摇肢抖,语言不清,甚至突然昏倒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。兼症肝阳上亢,头胀头痛,急躁易怒,肢麻项强。舌红,或苔腻,脉弦细有力。

治法:镇肝熄风。

方剂:羚羊角汤加减。羚羊角、桑根白皮、木通、旋覆花、葳蕤、升麻、茯神。

 

肝阳上亢,肝肾阴虚证。

临床表现:头晕目眩,健忘耳鸣,失眠多梦,咽干口燥,腰膝酸软,胁痛,手脚心热,心烦热,颧红盗汗,发春梦,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治法:滋补肝肾

方剂:杞菊地黄丸加味。枸杞子、菊花、熟地黄、山萸肉、牡丹皮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。



肝胆湿热

临床表现:胁肋灼痛胀痛,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橘色,身目发黄,小便黄,发热,口苦,食量减少,恶心呕吐,腹胀,大便或闭或溏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或弦滑。或阴囊湿疹,或睾丸肿胀热痛,或带下黄臭,外阴瘙痒,舌苔黄腻,脉弦数等。

病因: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。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,日久化热,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,影响肝胆功能所致。属实证,脏腑同病,病位在肝、胆,往往涉及脾胃。

鉴别诊断:胁肋胀痛,灼热,腹胀食量减少,口苦,小便短赤

治法:清热利湿,疏肝利胆,清下焦湿热。

中成药:龙胆泻肝丸,三仁汤、四妙丸、因栀黄口服液。

方剂:龙胆草15克,柴胡10克,黄芩10克,栀子10克,车前子10克,白术10克,生地15克,当归10克,泽泻10克,大枣6枚,茵陈15克,黄柏10克,甘草6克。

肝胆湿热黄疸

临床表现:身热,面目、周身黄如桔色,小便黄赤短涩,大便不畅(或秘),肚子有点胀,口渴胸闷,烦躁不安,或有头汗出,别处无汗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治法:泄热,利湿,退黄。

方剂:茵陈蒿汤加味。茵陈、栀子、车前子、茯苓、滑石、连翘、赤芍。若黄疸加深,嗜睡或昏迷者,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、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。

 

肝胆湿热阻滞

临床表现:时寒时热,胸胁,呕而无物,郁郁微烦,心下硬块,或心下满痛,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,舌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
治法: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。

方剂:大柴胡汤加减。柴胡、枳实、厚朴、黄芩、半夏、大黄、生姜。若腹痛剧烈,呕吐蛔虫者,宜先服乌梅丸安蛔,再选用本方。若湿热煎熬成砂石,阻滞胆道者,加金钱草、海金沙、郁金。若胃肠燥热,大便不通,脘腹脓满者,加芒硝(冲服)。

 


阅读全文

上一篇:胃病辨证

下一篇:肾病辨证

Copyright 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方式QQ597969937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在线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清除痕迹
评论78人次(已核75条)
当前页面执行的时间:0.09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