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气虚
临床表现:胃痛或腹痛隐隐、空腹时更痛、进食后痛减、找嗝,吃什么都不香、喜暖喜按、泛吐清水,口淡不渴,精神不振,疲倦乏力,面色萎黄,说话无气无力,手足发冷,拉肚子很稀,舌淡苔白,脉虚弱或迟缓。
病因:本证多因饮食不节,饥饱失常,劳倦过度,久病失养,其他脏腑病证的影响等,损伤胃气所致。
鉴别诊断:本症以胃饱胀、隐痛喜按,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
治法:益气养胃。
中成药:参苓白术散,香砂六君片,补中益气丸。
方剂:1.基本方药:(1)四君子汤:人参12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0克,甘草4.5克。本方能甘温益气养胃。(2)黄芪建中汤:黄芪30克、桂枝10克、芍药10克、炙甘草10克、饴糖30克、大枣10克、生姜10克。本方能益气、温中、补虚。
2.加减变化:呕恶欲吐或妊娠恶阻者,用基本方(1)加橘皮10克、法半夏10克,以和胃降气;呕吐痰涎清水者,可加吴茱萸、桂枝各10克,以温中降逆。胸脘不舒,痞塞胀满者,加柴胡,升麻各10克,枳实10克,厚朴12克以升清降浊,燥湿除满,或用半夏泻心汤,补泻同施;饮食不香,口淡无味者,应加砂仁10克、建曲15克、鸡内金10克、藿香6克以醒胃运脾。胃脘隐痛,喜温喜按者,用基本方(2)加良姜15克、香附15克,以温中行气止痛。
胃阳虚
临床表现:胃痛或腹痛绵绵,时发时止,喜温喜按,食后缓解,泛吐酸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,食少饱胀,口淡不渴,疲倦乏力,怕寒怕冷,手足肢冷,舌淡胖嫩,脉沉迟无力。
病因:本证多因饮食失调,嗜食生冷,或过用苦寒、泻下之品,或脾胃素弱,阳气自衰,或久病失养,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,伤及胃阳所致。
鉴别诊断:本证以胃胀冷痛、喜温喜按,怕寒怕冷,手足肢冷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
治法:温胃散寒。
中成药:附子理中丸,良附丸,温胃舒颗粒,香砂养胃丸。
方剂:(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、饴糖、炙甘草)。(黄芪建中汤、小建中汤)。
胃阴虚
临床表现:胃胀隐痛,肚子饿又吃不下,口燥咽干,吞口水时咽喉不适,大便干结,或腹胀不舒,或想吐见逆,舌红少津,少苔,脉细数。
病因:多由胃病久延不愈,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,或平素嗜食辛辣,或情志不遂,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。
鉴别诊断:胃胀隐痛,肚子饿又吃不下,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
治法:滋阴养胃,健脾益气。
中成药:养胃舒软胶囊,便秘者配麻子仁丸。
方剂:山药、党参、黄精、玉竹、石斛、荷叶、柴胡、扁豆、佛手、焦三仙。
胃寒
临床表现:胃胀冷痛,轻则绵绵不已,重则拘急剧痛,遇寒加剧,得温则减,口淡不渴,口泛清水,或恶心呕吐,或伴见胃中水声咕咕声,舌苔白滑,脉弦或迟。
病因:如饮食不节,嗜食生冷等。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,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,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。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,精神紧张,饮食不规律,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
鉴别诊断:胃脘痛,得温痛减,呕吐清涎,口淡喜热饮。
治法:温胃散寒。
中成药:仲景胃灵丸,虚寒胃痛颗粒。
方剂:(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、饴糖、炙甘草)。(黄芪建中汤、小建中汤)。
胃寒兼胃阳虚
临床表现:胃胀冷痛,绵绵不已,时发时止,喜温喜按,食后缓解,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,食少胃胀,口淡不渴,疲倦乏力,怕寒怕冷,手足肢冷,舌淡胖嫩,脉沉迟无力。
治法:温中健胃。
方剂:(小建中汤,理中汤证,香砂六君子汤)。(党参、白术、桂枝、干姜、高良姜、荜澄茄、白及、海螵蛸)。
胃寒兼胃实寒
临床表现:胃胀冷痛,痛势急剧,遇寒加重,得温痛减,恶心呕吐,吐后痛缓,口淡不渴,口泛清水,脘腹水声咕噜声,舌苔白滑,脉弦或沉紧。
治法:温胃散寒止痛。
方剂:(厚朴温中汤。方药:厚朴、陈皮、甘草、木香、干姜、茯苓、草豆蔻)。
胃热
临床表现:胃胀灼痛,拒按,肚子饿又吃不下、便秘、烦热、口渴、牙龈肿痛、口臭、牙疼、牙宣出血、颐肿、面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滑数。
病因:胃受热邪侵袭,或过食辛温香燥、嗜酒、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胃火。
鉴别诊断:牙龈肿痛、口臭、肚子饿又吃不下等。
1.心火
分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低热、盗汗、心烦、口干等;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、口干、小便短赤、心烦易怒等。
2.肾火
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发脱齿摇、睡眠不安、手脚燥热,心烦热、形体消瘦、腰腿酸痛等。
3.肺火
肺火盛者,易口干舌燥、咽痛、咳嗽,咳甚咯血。
4.肝火
表现为头痛、面红目赤、口干咽疼、胁肋疼痛、尿黄便秘、甚至吐血。
治法:消谷善饥。
中成药:牛黄解毒丸,三黄片。
方剂:黄连10g、灯芯草5g、莲子芯10g、麦冬15g、金银花6g、菊花5g、薄荷3g、鲜芦根30g共同煎。
食滞胃脘
临床表现:胃胀满疼痛或拒按,厌食,打嗝时带腐酸或呕吐酸馊食。吐后胀痛得减,或放屁拉肚子,泻下物酸腐臭秽,舌苔厚腻,脉滑或实沉。
病因:多因饮食不节,暴饮暴食,食积不化所致。或因素体胃气虚弱,损伤脾胃,脾胃纳化失常,稍有饮食不慎,既而停滞难化所致。
鉴别诊断:
治法:消食导积。
中成药:保和丸,枳实导滞丸,木香槟榔丸,槟榔四消丸。
方剂:(保和丸。山楂(焦)、六神曲(炒)、半夏(制)、茯苓、陈皮、连翘、莱菔子(炒)、麦芽(炒))。
虫积肠道
临床表现:肚子痛、面黄体瘦、食欲不振,呕吐,肚子痛发作时,可有包块,推按之有条索感,揉之可移,或面部有白色虫斑,睡觉磨牙,鼻痒,唇内有小白点如粟粒,或泄泻,或便秘,大便排虫,舌苔多见花剥或腻,舌尖红赤,脉弦滑。
病因: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、蔬菜等,虫卵随饮食入口,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。
鉴别诊断:本证以肚子痛、面黄体瘦、大便排虫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
治法:驱蛔杀虫,调理脾胃。
中成药:小儿积散,化虫丸,肥儿丸。
方剂:使君子散加减。使君子、芜荑、苦楝皮、槟榔、甘草。
肠燥津亏
临床表现:大便干燥如羊屎粒,艰涩难下,数日一行,肚子胀痛,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,口干,或口臭,或头晕,舌红少津,苔黄燥,脉细涩。
病因:本证多因素体阴亏,或年老而阴血不足,或吐泻、久病、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,或因失血、妇女产后失血过多,以致阴血津液亏虚,大肠失于濡润所致。
鉴别诊断:大便干燥如羊屎粒,肚子胀痛。
治法:润肠通便
中成药:通便宁片
方剂:麦冬麻仁汤。麦冬(连心)15克、火麻仁12克、生白芍12克、何首乌9克、乌梅肉6克、知母6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