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气虚
临床表现:又称脾气不足、脾胃虚弱。主要表现为吃的少,肚子胀,拉肚子,肢体疲倦,说话无气无力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浮肿等。
病因:多因饮食失调,或劳累过度,或思虑伤神,或禀赋不足、素体虚弱,及他脏病变的影响,致脾气耗伤,运化失常而成。
鉴别诊断:吃的少,肚子胀,拉肚子和气虚症状共见。
治法:健脾益气。
中成药:补中益气丸,健脾丸,六君子丸,香砂养胃丸,参苓白术散。
方剂:(四君子汤。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)。(参苓白术散。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山药、扁豆、莲子肉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)。
脾阳虚
临床表现:吃的少,肚子胀痛绵绵,喜温喜按,怕寒怕冷,手脚冷,面白少华或虚浮,口淡不渴,拉肚子很稀,甚至完谷不化,或肢体浮肿,小便短少,或白带清稀量多,舌质淡胖或有齿痕,舌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
病因: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,或因过食生冷、外寒直中、过用苦寒,久之损伤脾阳,或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火不生土所致。
鉴别诊断:本证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,同时有怕寒怕冷,手脚冷、脘腹隐痛喜温等寒象。
治法:温中健脾
中成药:健脾丸,附子理中丸。
方剂:炙甘草30克、干姜25克、生附子5-10克(或炮附子20-30克)、党参20克、白术30克。水肿以腰下为甚,用实脾饮。稀痰多者,用苓桂术甘汤。肚子胀痛严重者,先温脾汤,后用健脾丸。拉肚子大过者,用养胃煎、温胃饮加减。单肚子胀大,青筋外露者,健脾丸。
脾气下陷
临床表现:吃的少,说话无气,面色萎黄,头晕眼花,拉肚子很稀,以及脱肛、子宫脱垂、久泻久痢、阴挺等。伴有头晕目眩,肢体困重倦怠。多见于胃下垂、肾下垂、及慢性肠炎、慢性痢疾等病。舌质淡,脉虚,
病因:多因饮食劳倦,损伤脾胃,以致脾胃气虚,运化无权,清阳下陷所致。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。
鉴别诊断:
1.脘腹重坠作胀,食入尤甚──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,进食胃腑重坠更甚。
2.便意频数,肛门重坠──中气下陷。
3.久痢不止,甚或脱肛──久痢脾气虚甚,不能固摄。
4.子宫下垂──脾气升举无力。
5.尿浊如米泔──脾虚气陷精微不能输布而下流膀胱。
6.少气乏力,肢体倦怠,声低懒言──全身机能减退。
7.头晕目眩──清阳不升。
8.舌淡苔白──脾气虚弱。
9.脉弱──脾气虚弱,不能营养血脉。
治法: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中成药:补中益气丸。
方剂:黄芪、甘草、人参、当归、橘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白术。
脾不统血
临床表现:月经过多、血崩漏、便血、流鼻血、皮上有红点或红块。同是伴有神疲乏力,说话无气无力,吃的少,拉肚子,舌淡苔白,脉弱。
病因:指脾的病理。脾气虚弱,不能摄血,则血不循经。
鉴别诊断:月经过多、血崩漏、便血、流鼻血、皮上有红点或红块。
治法:补气摄血
中成药:归脾丸。
方剂:(归脾汤加减。白术10克,黄芪15克,党参12克,炙甘草10克,当归15克,丹参15克,龙眼肉10克,木香6克,鸡血藤15克)。流血多或血虚明显者加何首乌、阿胶、白芍药。气滞血瘀明显者加香附、桃仁、红花、益母草。阴虚有热者加黄柏、地骨皮。大便干者加火麻仁。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、夜交藤。小腹疼痛者加延胡索、没药。病好之后用归脾丸,乌鸡白凤丸,六味地黄丸等成药善后调理稳固。
寒湿困脾
临床表现:肚子疼痛,想吐欲吐,消化不良,不想吃东西,口淡不渴,拉肚子,头身困重,面色晦黄,或面目肌肤发黄,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,小便短少。或妇女白带量多。舌淡胖苔白腻白滑,脉濡或沉细有力。
病因:过食生冷,或淋水,久居湿冷地,寒湿内侵,脾阳受困,运化失司,故腹部胀问疼痛,纳呆;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;寒湿为阴邪,阴不耗津,故口谈不渴;湿注肠中,则便溏;脾主肌肉,湿性重着,故头身困重;湿阻气滞,气血运行不畅,不能外荣肌肤,故面色不荣;脾为寒湿所困,阳气不宣,胆汁外溢,故面目肌肤发黄,黄色晦暗如烟熏;寒湿阻遏阳气,不能温化水湿,泛溢肌表,故肢体浮肿;膀胱气化不利,则小便短少。
鉴别诊断:自我感觉: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,状如鸡蛋 清样附于苔面,苔的颗粒互相粘连成一片。不想吃东西,口淡不渴,上腹胃胀闷,体倦乏力。拉肚子,小便不畅利,舌质淡胖,舌苔白腻带滑,脉濡缓。
治法:温中化湿
中成药:藿香正气胶囊,
方剂:(胃苓汤。苍术(泔浸)、陈皮、厚朴(姜制)、甘草(蜜炙)、泽泻、猪苓、赤茯苓(去皮)、白术、肉桂)。
湿热蕴脾
临床表现:皮肤瘙痒,肚子胀不适,想吐欲吐,消化不良,小便黄,大便很稀,感觉全身困重,或面目肌肤发黄,色泽鲜明如橘,或身热起伏,汗出热不解。舌红苔黄腻,脉儒数。
病因:
鉴别诊断:腹部胀不适,呕恶纳呆,身热起伏,大便搪泄,并有湿热风症,或有皮肤发痒。
⑴有感受湿热之邪,饮食不洁、过食肥甘病史。
⑵有脘腹痞闷、呕恶厌食、便溏不爽、或身目发黄等见症。
⑶有明显的热象:身热起伏、汗出热不解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①湿热外邪,侵犯人体
②过食肥甘酒酪,酿湿生热
治法:清热化湿
中成药:
方剂:(藿朴夏苓汤。藿香、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、薏苡仁、白蔻仁、猪苓、泽泻、淡豆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