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机门鬼谷术,嗣汉天师府 文章系统  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章系统中医点这里查看更多其它 下一页

肺病辨证

来源:网络 热度:1228℃ 2020/2/2 21:07:32
 

u=3523713024,1770908013&fm=253&fmt=auto&app=120&f=JPEG.webp.jpg肺气虚

临床表现:咳嗽无力,短气,动则加重,咳痰清稀,说话无气无力,神疲乏力,自汗,易感冒,面色淡白,舌淡苔白,脉弱或浮而无力。

病因:又称肺气不足。多由久咳耗伤肺气,或乎素体弱,肺气不足,或因脾虚,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。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,属虚证。

鉴别诊断: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,如咳嗽无力,短气;属气虚之证,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。

治法:补益肺气。

中成药:补肺汤,人参胡桃汤,保元汤,玉屏风颗粒

方剂:人参、黄芪、北五味、紫菀各6克,桑白皮、熟地黄各12克。

 

肺气虚兼肺脏虚损

临床表现:气短气喘,或咳嗽,说话无气无力,神疲乏力,血压偏低,面色淡白或自汗,舌淡苔白、脉虚无力者。

治法:补益肺气。

中成药:

方剂:(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。人参、黄芪、生姜、五味子、炙甘草,加水煎煮)。(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。人参、胡桃仁、生姜、五味子)。

 

肺气虚兼易患风寒感冒

临床表现:鼻塞、头昏头痛、寒怕冷、疲倦乏力、舌苔薄白、脉浮无力者。

治法:全身疲倦,恶寒无力。

中成药:玉屏风散,苏人参北芪片。

方剂:黄芪、白术、防风、生姜、紫苏。加水煎煮取汁,日服3次。未患感冒去紫。

 

肺气虚兼虚寒性慢性鼻窦炎

临床表现:头昏、怕寒怕冷、自汗等。

治法:补肺气为主,兼以通窍、解毒。

中成药:鼻通宁滴剂滴鼻,或用鼻通丸,均加服北芪片。

方剂:

 

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

临床表现:阴虚内热、舌红口干、干咳少痰、手足心发热、失眠盗汗、发春梦、大便干燥等症状。

治法:滋肾润肺、清虚热止干咳

中成药:

方剂:(补阴煎。生地、麦冬、天冬、北沙参、地骨皮、女贞子、天花粉、甘草)。

 

肺气虚兼肾阳不足

临床表现:身体发冷、清涕不收、小便频数、拉尿余沥不禁者。

治法:补气温肾。

中成药:

方剂:(保元汤。人参、黄芪、肉桂、生姜、炙甘草)。



肺阴虚

临床表现:干咳无痰,或痰少而黏,口燥咽干,胸痛,形体消瘦,午后潮热,手足发热,心烦热,盗汗,颧红,重者痰中带血,声音嘶哑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病因: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,或痨虫袭肺,或痰火内郁伤肺,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,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。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、肺炎、肺结核等疾病。

鉴别诊断:本证以干咳、痰少难咯、潮热、盗汗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主要是与燥热犯肺相鉴别。燥热犯肺有时令因素,见于秋季;燥热犯肺病程短,属于新病;燥热犯肺以伤津为特征,如鼻咽干燥,干咳少痰,却无伤阴之象如消瘦、颧赤、潮热、盗汗、舌红、脉细等。

治法:养阴清肺,滋阴降火。

中成药:养阴清肺颗粒。

方剂:沙参麦冬汤,百合固金汤。前者补肺胃之阴,后者补肺肾之阴。(常用中药:地黄,麦冬,玄参,川贝母,白芍,牡丹皮,薄荷,甘草)。



风寒束肺

临床表现:咳嗽或哮喘,痰稀色白,或胸闷气短,喉痒或痛,有轻微怕寒怕冷,轻度发热,无汗,鼻塞流清涕,舌苔白,脉浮紧或玄紧。

病因:外感风寒,肺气被束,肺卫失宣。多为外感风寒,邪袭于肺,肺卫为邪所伤,外则郁闭皮毛,内则壅遏肺气,肺气不得宣畅,气机升降失常,上逆为喘。若表寒未解,内已化热,或肺中素有蕴热,寒邪外束,热不得泄,则热为寒郁,肺失宣降,气逆而喘。

鉴别诊断:本证以起病急,咳嗽频作、声重,咽痒,痰白清稀为特征。

治法:疏风散寒,宣肺止咳。

中成药:止嗽青果丸。通宣理肺丸

方剂:(金沸草散加减。金沸草、前胡、荆芥、细辛、生姜、半夏、麻黄、杏仁)。



风热犯肺

临床表现:咳嗽痰稠色黄,鼻塞流黄浊涕,发热,有轻微怕寒怕冷,口干咽痛,舌尖红苔薄黄,脉浮数。

病因:本证是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久化热,侵犯肺卫,肺失宣清所致。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。

鉴别诊断:风热袭肺,肺失清肃则咳嗽。热邪煎灼津液,故痰稠色黄。肺气失宣,鼻窍津液为风热所熏,故鼻塞不通,流黄浊涕。肺卫受邪,卫气抗邪则发热,卫气郁遏故恶风寒,风热上扰,津液被耗则口干咽痛。舌尖候上焦病变,肺为风热侵袭,所以舌尖发红;苔薄黄,脉浮数皆为风进之征。

治法:辛凉清润。

中成药:二母宁嗽丸,蜜炼川贝枇杷露。

方剂:(桑杏汤。桑叶、杏仁、沙参、象贝、香豉、栀子、梨皮)加减。



肺热灼伤炎

临床表现:发烧,咳嗽,打寒战,咯痰黄稠,剧烈侧胸痛呼吸困难。

病因:又称肺炎。风热犯肺转变而来。肺炎是一和常见的呼吸道疾病,属中医“风温”范围。原因为肺卫不固,风热从口鼻犯肺,致热郁肺气,蒸液成痰。若气分之邪不解,可发生热入心营和正虚邪陷变化。导致肺灼伤,扩散热,陈旧热,波动热引起的肺炎。炎症又会引起现在医学所说的细菌、病毒,至发烧,感冒咳嗽,胸部疼痛,咯脓血,脓肿

治法:清热止咳,利肺化痰

中成药:清肺止咳丸

方剂:(清肺止咳丸诃子(去核)、毛诃子(去核)、余甘子(去核)、藏木香、木香、马兜铃、天竺黄、紫草茸、藏茜草、紫草、高山辣根菜、翼首草、力嘎都)



肺热炽盛

临床表现:发热,口渴,咳嗽,气喘,鼻煽气灼,胸痛,咽喉红肿疼痛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舌红苔黄,脉洪数。

病因:本证多因外感风热如里,或风寒之邪如里化热,蕴结于肺所致。

鉴别诊断:发热,口渴,咳嗽,气喘,鼻煽气灼。

治法:清泻肺热,止咳平喘

中成药:

方剂:(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麻黄9g、杏仁9g、炙甘草6g、生石膏18g)。



痰热壅肺

临床表现:又称痰热阻肺证。咳嗽,咯痰黄稠而量多,或呼吸说话时喉中痰,或咳吐脓血腥臭痰,胸闷,胸痛,气喘息粗,甚则鼻翼煽动,烦躁不安,发热口渴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病因:本证多因外邪犯肺,郁而化热,热伤肺津,炼液成痰,或素有宿痰,内蕴日久化热,痰与热结,壅阻于肺所致。 

治法:清热化痰,下气止咳。

中成药:二母清肺丸。

方剂:(清气化痰丸加减。酒黄芩,瓜蒌仁霜,半夏(制),胆南星,陈皮,苦杏仁,枳实,茯苓)。如兼有表热者,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合小陷胸汤以治之。



寒痰阻肺

临床表现:咳嗽气喘,胸闷不适,咳痰色白质稠或清稀,喉间痰鸣,怕寒怕准,手足肢冷,不能平卧,舌苔白滑,脉或滑。

病因:又称寒饮停肺证。主要是因为脾虚,失去健运的功能,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,就会生痰上犯肺,故咳嗽,痰多,咳痰稀白,痰湿内停肺失肃降故出现胸脘作闷,脾弱气虚,故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。

鉴别诊断:以咳嗽痰多,咳痰色白,胸闷,或见哮喘痰鸣,畏寒肢冷,苔白滑,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

治法:温肺散寒,燥湿化痰,止咳平喘。

中成药:

方剂:(射干麻黄汤加减。射干10克、麻黄10克、细辛3克、紫菀10克、款冬花10克、法夏10克、干姜6克、大枣5枚、五味子6克、茯苓24克、陈皮10克)。痰涌喘逆不能平卧,加葶苈子10克



饮停胸胁

临床表现:胸胁胀闷疼痛,咳嗽时更痛,气息短促,或眩晕,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牵引作痛,舌苔白滑,脉弦为常见症的证候。

病因:中阳素虚,水气不化,外邪犯肺,水停胸胁。

鉴别诊断:胸胁胀闷疼痛,咳嗽时更痛,呼吸气短,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牵引作痛。

治法:泻肺祛饮。

中成药:

方剂:椒目瓜蒌汤加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。(绿萼梅、灯草、车前子、黄荆子、金屑、贝子、豨莶、榆皮、秦艽、大戟、白芥子、益智仁、煅牡蛎、牵牛子)。




风水相搏

临床表现:眼睑头面先肿,继而遍及全身,上半身肿甚,来势迅速,皮肤薄而发亮,小便短少,或怕寒怕冷,有轻微发热,无汗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或见发热重,咽喉肿痛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
病因:多由外感风邪,肺卫受病,宣降失常,通调失职,以致风遏水阻,风水相搏,泛溢肌肤而成。

鉴别诊断:眼睑头面先肿,继而遍及全身,上半身肿甚,来势迅速,皮肤薄而发亮。

治法:疏风解表,宣肺利水。

中成药:

方剂:(越婢加术汤加减。麻黄、杏仁、防风、浮萍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、石膏、桑白皮、黄芩)。还可以用(葛根、蝉蜕、僵蚕、黑豆、枇杷叶、冬花、金沸草、桔梗、木香、金银花、灯草)。

 

 


阅读全文

上一篇:心病辨证

下一篇:脾病辨证

Copyright 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方式QQ597969937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在线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清除痕迹
评论78人次(已核75条)
当前页面执行的时间:0.11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