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机门鬼谷术,嗣汉天师府 文章系统  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章系统中医点这里查看更多其它 下一页

综合辨证

来源:网络 热度:1054℃ 2020/2/4 12:30:46
 

心肺气虚

临床表现:久咳不己,

心慌气短,心脏剧烈跳动,胸闷,神疲乏力,低声懒言,自汗,或口唇青紫,脉结或脉代,吐痰清稀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,脉细弱等。

病因:多因年老体虚,劳倦太过,耗伤心肺之气,久病咳喘。可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;或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。

治法:补益心肺。

中成药:归脾丸加右归丸

方剂:(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。归身、生地、熟地、茯神、人参、麦冬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。)


 

心肝血虚

临床表现:肢体麻木,震颤,拘挛,爪甲不荣,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。心慌,心脏剧烈跳动,失眠多梦,健忘,眩晕,耳鸣,面色无华,舌淡白,脉细弱。

病因:体虚久病,阴血虚少,或失血过多,或他脏病变累及心肝两脏等引起。

治法:养肝养血。

中成药:杞菊地黄丸,逍遥丸。

方剂:(1)补肝汤加减:当归72克、白芍12克、川芎6克、熟地10克、酸枣仁12克、麦冬10克、丹参12克、木瓜10克、柏子仁10克、甘草6克。本方适用于心肝血虚,偏心血不足者。(2) 酸枣仁汤加味:酸枣仁15克、知母12克、朱茯苓10克、川芎6克、甘草6克、白芍12克、枸杞15克、生地10克、阿胶珠10克、炙甘草6克。本方适用于心肝血虚,偏于肝血不足者。以上方药,煎取汁300毫升,每日1剂,温服,日3次。 2.加减变化:若兼见自汗乏力甚者,于基本方(1)中加炙党参20克、煅龙牡各30克以益气固表;若兼见脾虚食少体倦者加入子参15克、白术10克、莲肉15克以健脾益气。若兼见心悸不宁可于基本方(2)中加丹参10克、桂元肉12克、生龙牡各15克,镇心安神。若兼见胁痛隐隐者于基本方(1)中加香附10克、郁金12克、玫瑰花10克以疏肝解郁;伴心脏痹阻,胸痛甚者加全瓜蒌20克、降香10克、枳壳12克、川芎6克以宽胸定痛、活血通脉;若兼见血虚生风,筋脉失养,四肢微微颤抖,头晕目眩于基本方(1)中加天麻10克、钩藤15克、白芍12克、地龙10克。



心脾两虚

临床表现:妇女月经量少色淡,面色萎黄,心慌心脏剧烈跳动,失眠多梦,健忘,吃少腹胀,大便稀溏,困倦无力,或见崩漏,便血,皮下出血(紫斑),舌淡,脉细弱。

病因:本证多由饮食不节,劳倦伤脾,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,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,导致心血耗伤,脾气亏虚。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,多为心血不足,脾气亏虚,病情发展严重时,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。

治法:补益心脾。

中成药:人参健脾丸。参芪五味子片

方剂:(1)归脾汤加减:炙党参15克、炙黄芪15克、白术10克、茯神10克、当归10克、龙眼肉12克、木香6克、酸枣仁10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5枚,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。(2)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:熟地10克、炙党参15克、玄参10克、丹参15克、当归10克、白芍10克、柏子仁12克、枣仁10克、远志10克、石菖蒲10克、麦冬10克、炙甘草6克。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。 2.加减变化:若兼见脾胃虚,食少便溏者,于基本方(1)中加苡仁15克、芡实12克、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;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、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;若兼见气短、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、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。兼见心惊不宁,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(2)中加珍珠母24克、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;若兼见心悸忡、心胸疼痛隐隐,宜加丹参10克、赤芍l0克、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。若兼见血虚及阴,致心脾气阴两虚,症见心悸怔仲,神疲乏力外,还会出现口干咽痛,午后潮热,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,于基本方(2)中加银柴胡10克、胡黄连6克、山药15克、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。若兼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皮下出血、女子崩漏等,血色淡红,面红无华,唇甲色白者,于基本方(2)中加阿胶10克、鹿角胶10克、炒蒲黄10克、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。


 

心肾不交

临床表现:心烦失眠,心慌心脏剧烈跳动,手足心热,心胸烦热,潮热盗汗,咽干口燥,腰膝酸软,发春梦,眩晕,耳鸣,健忘,舌红,脉细数。

病因:久病伤阴、房事不节、思虑太过,情致郁而化火。或外感热病,心火独亢等原因都可导致心肾不交。

鉴别诊断:心肾不交当与心火亢盛证相辨别,心火亢盛证仅表现为心烦失寐等心火偏亢的症状,而无肾阴虚见症。本证既有心火偏亢的症状,又有肾阴虚的症状。

治法:滋阴降火,交通心肾。

中成药:天王补心丸加六味地黄丸,交泰丸

方剂:芝麻30克、雪梨25克、核桃仁15克、生地黄15克、厚朴12克、红天葵9克、酸枣仁20克、龙眼肉20克。

 

心肾不交心阴不足

临床表现:心慌心脏剧烈跳动,手足心热,心烦神疲,失眠,发春梦,健忘,口舌生疮,舌红少苔,脉细而数。

治法:滋阴养血,补心安神。

中成药: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。

方剂:生地、玄参、茯苓、五味子、当归、朱麦冬、柏子仁、酸枣仁、黄连。

 

心肾不交偏肾阴亏

临床表现:面红,潮热盗汗,手足发热,心燥热,牙齿动摇,小便淋沥,舌红少苔,脉象弦滑或尺脉旺。

治法:滋阴养血,补心安神。

中成药:天王补心丹加金匮肾气丸

方剂:知柏八味丸加味。知母、黄柏、生地、山萸肉、丹皮、泽泻、茯苓、夜交藤、合欢皮、石菖蒲、莲心。若兼见火旺伤阴,舌红绛无苔者,酌加石斛、沙参以甘寒滋阴;若阴虚盗汗剧者加煅龙牡、浮小麦、瘪桃干敛阴止汗;若兼见肝火上炎,头晕目眩较重者,可加菊花、桑叶、黄芩、钩藤清散肝火;若热扰精室,遗精频作者加金樱子、莲须、沙菀蒺藜、刺猬皮滋肾固精。


 

肝气犯胃

临床表现:胸胁胃脘胀满疼痛,打嗝,呕吐,或见嘈杂吞酸,烦躁易怒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弦或弦数

病因:生理情况下,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,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,两者相互依赖,相互协调。疾病情况下,两者亦相互影响,如抑郁伤肝,肝失疏泄,横逆犯胃,胃失和降,引起肝气犯胃证;若胃气先虚,肝气相对偏盛,乘之于脾胃,也可引起肝气犯胃证。前者为木旺乘土,后者为土虚木乘。

鉴别诊断:胸胁胃脘胀满疼痛,打嗝,呕吐或见嘈杂吞酸,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

治法:疏肝和胃。

中成药:香砂平胃丸,舒肝健胃丸,舒肝健胃丸,柴胡舒肝散

方剂:柴胡10克,香附10克,川芎10克,连翘15克,元胡10克,佛手10克,香橼10克,白芍15克,枳壳10克,焦三仙各10克。

 

肝气犯胃之呕吐

临床表现:欲吐或干呕,打嗝吞酸,郁闷不舒,烦躁易怒或悲伤欲泣,胸胁胀满,胃涨不适,每遇刺激或情绪波动则症情加剧,舌淡苔薄或薄腻,脉弦。

治法:舒肝理气,和胃降逆。

中成药:

方剂: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。

 

肝气犯胃之胃痛

临床表现:胃胀痛,连及胸胁,气机走窜,每遇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,食欲不振,情志抑郁或失眠,舌苔薄白,脉弦。

治法: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。

中成药:

方剂: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。

 

肝气犯胃之痞满

临床表现:肚子胀满不适,打嗝或放屁方有缓解,连及胸胁,伴有急躁易怒,时常叹气,遇情志不遂加重。舌淡苔薄,脉弦。

治法:疏肝理气、解郁、消痞。

中成药:

方剂: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。

 

肝气犯胃之呃逆

临床表现:打嗝,伴腹部及两胁胀满不适,或伴有恶心欲呕,腹闷消化不良,,肚子咕噜响,多放屁等。舌淡,苔薄,脉弦。

治法:疏肝理气,降逆止呃。

中成药:

方剂:旋覆代赭汤加减。


 

肝脾不和

临床表现:胸胁胀满或窜痛,时而叹气,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,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,泄后痛减,肚子咕噜响,或发作性腹痛腹泻,舌苔白或腻,脉弦。

病因:多由情志不遂,久郁伤肝,或饮食失调,劳倦伤脾等引起。两者可相互影响,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,称木横侮土,若脾失健运,气滞湿阻,而影响肝气疏泄者,则称为土壅侮木。

鉴别诊断:多兼见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。

治法:疏肝健脾。

中成药:人参健脾丸,参苓白术丸
方剂:
太子参15g,枳实12g,清夏6g,连翘15g,白术10g,砂仁6g,桑叶9g,桑枝15g,菊花12g,云苓10g,陈皮12g,双花15g,白芷6g,大青叶12g,九制首乌10g。


 

肝肾阴虚

临床表现:头晕目眩、目干、视力昏花或雀盲,齿摇发脱,耳鸣、五心烦热,失眠多梦,午后潮热,颧赤盗汗,容易疲劳、肢体麻木、筋脉拘急,抽搐,面色暗黑,毛发不荣,爪甲枯脆,胁隐痛、形体消瘦、口燥咽干、失眠多梦、腰膝酸痛、不孕、舌红、少苔、女子经少或经闭、男子遗精,舌红无苔或少苔,脉细数,脉沉弦

病因:本证多因久病失调,阴液亏虚;或因情志内伤,化火伤阴;或因房事不节,耗伤肾阴;或因温热病久,津液被劫,皆可导致肝肾阴虚,阴不制阳,虚热内扰。

鉴别诊断:本证以腰膝酸软,胁痛、眩晕、耳鸣、遗精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。

治法:滋补肝肾。

中成药:逍遥丸,杞菊地黄丸,六味地黄丸,大补阴丸,左归丸,一贯煎。

方剂:枸杞子10克、菊花10克、生地24克、山萸肉12克、山药12克、茯苓10克、泽泻10克、丹皮10克。加减变化:胁痛者,上方加川楝子10克、赤芍12克、郁金15克。腰膝酸软疼痛者,加杜仲、桑寄生、怀牛膝各15克。若午后潮热,五心烦热者,加知母12克、鳖甲30克、龟板15克。若见齿衄,加炒山栀10克、白芍12克、代赭石20~30克。若眩晕者,加鹿角胶15克(烊化)、龟板胶15克(烊化)、龙骨、牡蛎各20克。若见雀盲,加服羊肝丸中成药(羊肝、当归、木贼、蝉蜕、夜明砂)。遗精,加知母10克、黄柏10克、煅龙骨20克。月经先期,加女贞子、旱莲草各15克。痛经,加香附12克、郁金15克、川芎10克;闭经,加丹参20克、菟丝子30~60克。


 

脾肺气虚

临床表现:食欲不振,肚子胀,便溏,久咳不止,气短懒言,乏力少气,或吐痰清稀而多,或见面浮肢肿,面白无华,舌质淡,苔白滑,脉细弱。

病因:久咳肺虚,肺失宣降,气不布津,水聚湿生,脾气受困,故脾因之失健。或饮食不节,损伤脾气,湿浊内生,脾不散精,肺亦因之虚损

鉴别诊断:本证多因久病咳喘,耗伤肺气,子病及母

治法:补脾益肺。

中成药:人参健脾丸,附子理中丸

方剂:(1)六君子汤:党参15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5克、炙甘草6克、陈皮10克、法半夏10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5枚。本方适于脾肺气虚兼有痰湿者。 (2) 补中益气汤:党参15克、黄芪12克、白术10克、甘草6克、当归10克、陈皮8克、升麻6克、柴胡8克。本方适于脾肺同病而食少气坠者。2.加减变化:咳喘若兼恶寒发热,头痛鼻塞者,于方(1)中加紫苏叶10克、葛根 10克、前胡6克、桔梗8克以解表宣肺;咳嗽痰多色白者用方(1)加厚朴10克、苍术 10克、冬花10克,加强燥湿化痰止咳;若咳喘痰多而咯吐不爽,恶心纳呆,舌苔白腻,脉滑者,于方(1)中去党参、大枣加白芥子10克、苏子10克、莱菔子10克以下气化痰平喘。


 

脾胃虚寒

临床表现:胃痛隐隐,冷痛不适,喜温喜按,空腹更痛,吃食减痛,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食少,神疲乏力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

病因:饮食不节制、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,再加上生活节奏快,精神压力大,更易导致胃病。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。

治法:益气温中。

中成药:仲景胃灵丸,八味肉桂胶囊

方剂:肉桂、延胡索、牡蛎、小茴香、砂仁、商良姜、白芍、炙甘草。


 

脾肾阳虚

临床表现:手足冷,面色白而无光泽,腰膝酸软,肚子冷痛。泻出不消化的食物,肢体浮肿,肚子胀;或见小便频数,余沥不尽,或夜尿频多。舌淡胖或边有齿痕,舌苔白滑。

脉沉细无力。

病因:脾肾久病,耗气伤阳。久泻久痢,损伤肾阳,脾肾两伤。水邪久踞,肾阳虚衰,不能温养脾阳。

脾阳久虚,不能充养肾阳。

鉴别诊断:手足冷,面色白而无光泽,腰膝酸软,腹冷痛、久泻

治法:温补脾肾。

中成药:人参健脾丸,金匮肾气丸

方剂:真武汤。(附子理中汤。附子、白芍、白术、干姜、茯苓、桂枝、党参、炙甘草)。


 

肾虚肝亢

临床表现:头晕、头痛头胀,视物不清,面红目赤,急躁易怒,耳鸣,失眠多梦,发春梦,口舌干燥,舌边红,苔薄黄,脉弦细或弦数。

病因:年老肾亏,或久病伤肾,或房劳过度。

鉴别诊断:头晕、头痛,烦躁易怒,舌红,苔薄黄,脉弦。

治法:平肝潜阳,清火熄风。

中成药:

方剂:天麻钩藤饮加减。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、益母草、黄芩、夜交藤。

 

 


阅读全文

上一篇:肾病辨证

下一篇:八宅吉凶坤宅直断 坐西南向东北

Copyright 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方式QQ597969937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在线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清除痕迹
评论78人次(已核75条)
当前页面执行的时间:0.09秒